东环廊集体婚礼

集体婚礼-中国集体婚礼网-北京东环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

成立于1990年,集体婚礼北京总部

集体婚礼、1-3对婚礼、蜜月旅行、婚纱照

010-67083602

集体婚礼分享

集体婚礼
微信报名:ZGJTHLW(中国集体婚礼网 首字母)
电话咨询:010-67083602
报名邮箱:zgjthlw@qq.com
总部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领行国际3号楼12层

集体婚礼优势
您的位置: 主页 > 集体婚礼分享 > 集体婚礼优势 >
60年代上海青年结婚聘礼:四块钱 两斤糖
发布时间:2016-09-21 12:53:03浏览次数:

一票难求——计划经济时代的自行车券

新中国的自行车,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,只不过那时还是初级阶段。“车灯”这种在现今自行车上并不常见的零件,却曾是上世纪50年代自行车夜行的“通行证”。那个时候,很多地方晚上没有路灯,为了安全起见,自行车没有“车灯”照明,晚上是不让上路的。自行车灯的关键零件是“摩电管”,在与车轮胎的摩擦中,“摩电管”把摩擦力转换成电力,产生照明。“摩电管”在当时很贵,有一些人买不起,于是,专门给自行车配备的手电应运而生。手电是方形的,需要两个1号电池,插在安装车筐的前叉上,一样起到照明作用。更没钱的人,只能买纸糊的灯笼代替。

上世纪60年代,“永久”、“凤凰”、“飞鸽”,逐渐创出了品牌,在全国自行车评比中名列前三位。

那个时代,自行车不仅是人们基本的代步工具,也是百姓重要的家当之一。以北京为例,1965年是94万辆,1970年是144万辆,1975年则达到了223万辆。(《北京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49-1979》,北京市统计局1979年编)

当时拥有这三大品牌自行车的人并不多,一旦拥有,就像现今开奔驰、宝马一样让人羡慕。上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到70年代,自行车曾作为结婚“四大件”之一,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。

提亲聘金是4元,聘礼是2斤糖

有一本上海人婚照图册记录了上海人结婚服饰的变迁: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新人衣着如平常穿戴一样朴素,还流行“四个一工程”,也就是备一张双人床、一个热水瓶、一个脸盆、一个痰盂就可以结婚了。

一位1965年结婚的女同志回忆,当年结婚的时候,男方来我家提亲,聘金是4元,聘礼是2斤糖。婚事确定下来后,结婚那天就由丈夫骑着单车到我家来载我,我带着衣物、脸盆、桶等“嫁妆”就这样嫁到他们家,中午的时候丈夫家摆了一桌菜,“宴请”亲友,办理了结婚证,这样我们就算结婚了。

上世纪60年代的爱情和婚姻,不得不简单操作,低调进行。

1964年12月19日上海《青年报》报道,上海市儿童医院陆续有两个女青年结婚。在结婚的当天,一个新娘身穿紧身的连衣裙,唇涂口红;另一个新娘则耳环垂肩,项套锁片,戴着白纱镂空手套的手,还添上一只手镯。由于这两个新娘的打扮较为突出,在青年中间引起了议论。

革命的生活色彩

上世纪60年代的爱情和婚姻,还被赋予了许多革命的色彩。

1964年9月19日上海《青年报》,报道了上海光学仪器厂青年叶佩君的婚礼,是在宿舍俱乐部里举行的。屋子正中高挂着一幅毛主席的像,墙上还挂着同志们送的对联,上面写着:“创业成家,三十而立……”新婚夫妇这天晚上同往常一样的穿着,胸口戴一朵大红花。婚礼开始,新婚夫妇先恭恭敬敬对毛主席像鞠躬行礼;接着,厂团委书记和同志们热烈祝贺。祝贺的同志们还纷纷以节目助兴,有的唱歌,有的说相声。最后,在新郎新娘合唱《社会主义好》的歌声中,婚礼结束。

那时城里的人们结婚大都在晚上进行,因为白天要干革命工作。基本程序是:新郎、新娘共唱《东方红》或《大海航行靠舵手》;学两段毛主席的“最高指示”;向毛主席像三鞠躬;向家长三鞠躬;新郎、新娘互相鞠躬,也是三次;向来宾敬礼;分发喜糖(当时的硬水果糖是0.96元一斤);婚宴基本上是没有的,大多是请帮忙的人吃碗面条,面条里需放鸡蛋两个。

在农村,情况稍有不同。唱《东方红》、学语录、向主席像三鞠躬这些程序基本上相同,不同的是,农村是讲究“做席”的。

那时候的“席”很简单,买点猪头、猪下水,用圆白菜炖,熬白菜、萝卜时加些肥肉和肉皮,这两样菜往桌上一端,再打上2斤散装白酒,就算是一“席”了,这样的“席”在那时被称作“半荤素酒席”。

在农村还讲究“随份子”,最少两毛,最多2元。出到5毛,全家就可以一起吃一顿荤素席。

除了随份子,还有送贺礼的。贺礼主要是三大件:脸盆、暖瓶、毛巾或被面。当然,除了这三大件,在很多地方,尤其在城市里,人们的贺礼还有毛主席像章和石膏像。

未婚夫妻的定情物也带有革命色彩:双方互送毛主席像章和《毛主席语录》(俗称“红宝书”)。除此之外,如果条件允许,女方会买一两斤毛线,织成毛衣送给男方。而男方送给女方则大多是素色手绢和笔记本。笔记本的扉页上总要写一些“乘风破浪”、“共同进步”之类的革命语言。

010-67083602